<u id="offns"><small id="offns"></small></u><u id="offns"></u>
<u id="offns"></u>
<b id="offns"><small id="offns"></small></b>
<u id="offns"></u>

<b id="offns"></b>
<b id="offns"></b><b id="offns"></b>
<b id="offns"><small id="offns"></small></b>
<b id="offns"><small id="offns"></small></b>
品味隆善
試說《搜神記》中的佛教消息
試說《搜神記》中的佛教消息

很多學者都注意到東晉干寶所撰《搜神記》里包含著大量宗教內容,但其中究竟含有那些宗教的內容,往往語焉不詳,或者以“是儒家思想、方術、巫術和道教迷信的大雜燴”來籠統概括[1],都很少具體地提到佛教。本文想就此作一探討,請諸位方家指正。

此種情況發生的一個原因,恐怕是因為在現存《搜神記》的輯本中,“偶有釋氏說”[2],即和佛教有關的條文只有寥寥數條,而且至少在現存的本子里沒有出現過一個“佛”字。這與書中有關道教的內容相比,少得不成比例。書中說得上與佛教最有關聯的是其“劫灰”條:

“漢武帝鑿昆明池,極深,悉是灰墨,無復土。舉朝不解,以問東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曰試問西域人’。帝以朔不知,難以移問。至后漢明帝時,西域道人入來洛陽。時有憶方朔言者,乃試以武帝時灰墨問之。道人云:‘經云:天地大劫將盡將劫燒。此劫燒之余也’”。

此條故事常見于佛家典籍。如南朝慧皎所著《高僧傳》卷一《漢洛陽白馬寺竺法蘭》云:“又昔漢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以問東方朔,朔云:‘不委,可問西域人’。后法蘭既至,眾人追以問之,蘭云:‘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朔言有徵,信者甚眾”。說明《搜神記》中的“西域道人”即是竺法蘭。江紹楹先生疑此條非原書所有[3],即便如此,因通常“六朝以道人為沙門之稱,不通于羽士!赌淆R書·顧歡傳》:道士與道人戰儒墨,道人與道士辯是非!赌鲜·陶貞白傳》:道人道士,并在門中,道人左,道士右。是道人與道士較然有別矣”[4],所以這里的“西域道人”和書內大多數“道人”的稱呼一樣,指的是佛教僧侶。因書內另一處云余杭縣有人“不肯別婚,辭親,出家作道人”[ 5]可為證。因為道人與道士在魏晉南北朝時雖事實上偶有混稱,但“出家”之道人應該是佛教僧侶無疑。季羨林先生說:“在佛教傳入以前,中國沒有所謂出家,出家這個行動和詞兒都是從印度隨著佛教傳進來的。道教有時也使用這個詞兒,但那是以后的事,是抄襲佛教”[6]。季先生這里所說的“以后”,至少是兩晉之后,也就是《搜神記》成書以后的事。所以這些敘說道人的內容是和佛教相關的。但通閱現存的《搜神記》,書中有關佛教的消息僅此而已。

《搜神記》作者干寶的生卒年月現今雖未能確切考知,但他的事跡多見于東晉元帝和明帝之間,其為東晉初之人物則是無疑的。關于此書,《晉書·干寶傳》云其執筆之緣起是因干寶家中屢有奇事發生,如“(干)寶父先有所寵侍婢,母甚妒忌,及父亡,母乃生推婢于墓中。寶兄弟年小,不之審也。后十余年,母喪,開墓,而婢伏棺如生,載還,經日乃蘇。言其父常取飲食與之,恩情如生”。及“(干)寶兄嘗病氣絕,積日不冷,后遂悟,云見天地間鬼神事,如夢覺,不自知死”等等。于是“(干)寶以此遂集古今神祇靈異人物變化,名為《搜神記》,凡三十卷”。

問題是干寶撰《搜神記》既然是“博採異聞”,目的是“足以明神道之不誣也”[7]。那么這“異聞”中理應包括佛教中的種種事跡,因為佛教作為宗教亦屬神道,且至遲在漢明帝永平年間佛教已經傳入中國,到東晉明帝時也有了將近二個半世紀的在華傳播史。但《搜神記》中有關佛教的條文竟是如此之少,而且還不是很直接的,甚至有的出處還有些爭議。這究竟是什么原因?

一個很方便的解釋是說現存的《搜神記》只是一個輯本,原來應該有三十卷,現在只有二十卷,是殘缺不全的,關于佛教的條文都佚失了。雖然這種可能性不能說絕對沒有,但說關于佛教的內容幾乎全在亡失的部分里面,也實在太湊巧了。其實這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在現存的《搜神記》中有很多內容都是從《法苑珠林》里面輯出來的,如現本第一卷中的前十條里,有七條是來自于《法苑珠林》的。這些條文的內容如“赤松子”、“寧封子”、“彭祖”等等,全是道教的內容!斗ㄔ分榱帧返淖髡哚尩朗罏樗逄浦g的人,他是應該見過原本《搜神記》,因為《搜神記》在《隋書·經籍志》和《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等正史里面都有載,證明唐宋時此書還在,而且“三十卷”齊全。所以不能設想作為佛教高僧的道世在《搜神記》中只挑道教的內容摘進《法苑珠林》,反而把佛教的內容遺棄!斗ㄔ分榱帧分衼碜浴端焉裼洝返慕^大多數內容都不是佛教的,只能證明《搜神記》中關于佛教的內容實在太少,摘不出來。那么《搜神記》里關于佛教的內容為什么是這么的少?

能夠進行的合理解釋的就是當時社會上關于佛教鬼神的傳奇故事太少,沒有產生很多足以流傳的“異聞”供干寶在撰書時采納。而此種情況之發生,主要原因應該是和漢晉之間佛教典籍所傳播的內容,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當時佛教主流意識有關。

佛教哲學的中心在于因緣和合論。按照佛家的觀點,可以說世間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各種存在形式而已。這種因緣和合在時時刻刻、無休無止、不由自主地進行著,所以任何被我們所感覺到的物體,僅僅是和合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動態形式,所以它們都是一種假有,其實質是空的。這種觀點所得出的結論就是《金剛經》中的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8]。

帶著這個觀點來周察世界萬物,“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者,虛則不實,妄則不真,既不真實,相即非相”[9]。因此對佛家而言,所有“怪、力、亂、神”等相亦皆屬有為法,“皆是虛妄者”,實乃“非相”。所以盡管一些較早的史家記載如袁宏《后漢紀》把佛陀描繪成“身長一丈六尺,黃金色,項中佩日月光,變化無方,無所不入,故能通萬物而大濟群生”;也盡管東漢楚王劉英把佛當作神祇來“齋戒祭祀”[10];早期漢譯佛經里并沒有多少鬼怪變異的故事,即使有一些,也是在中土被當作道教鬼神的附庸。相反,“佛經以為袪練神明,則圣人可致”[11]。如可以算得上最早的漢文佛教典籍《四十二章經》以樸質平實的言辭敘說佛理,它是如此要求佛教徒的:“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等等。如果以這樣的態度來審視世界萬物,鬼神亦是假有,自然算不上一回事。佛教的這些觀念當然會影響士大夫們的文筆,所以當時“我國自《搜神記》以下一派之小說,不能謂與《大莊嚴經論》一類之書無因緣”[12]。


試說《搜神記》中的佛教消息
http://www.hbshuoxi.com/fujiaodongtai/36.html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17 隆善寺 版權所有
閉關
成熟中年女人色惰

<u id="offns"><small id="offns"></small></u><u id="offns"></u>
<u id="offns"></u>
<b id="offns"><small id="offns"></small></b>
<u id="offns"></u>

<b id="offns"></b>
<b id="offns"></b><b id="offns"></b>
<b id="offns"><small id="offns"></small></b>
<b id="offns"><small id="offns"></small></b>